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产业要闻

张继红: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 为新型工业化输送动力源

来源:原创  时间:2024-10-15  点击:567
10月14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在《新型工业化》2024年第1期发表署名文章《加快建设原始...

10月14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在《新型工业化》2024年第1期发表署名文章《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 为新型工业化输送动力源》,全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工信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功能定位,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奋力走在前列。


一、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在引领支撑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鲜明的特点是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以数据等生产要素为重要载体,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为驱动,改变产业组织方式、培育产业发展动能。相比过去更多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工业化进程。现阶段,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更高效的生产能力推动物质财富积累。随着科技进步,新型工业化的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发生变化,特别是掌握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的新型劳动者的出现、智能化机器设备等新型劳动资料的加速应用、数据资源等新型生产对象的加速涌现,都使得新型工业化要以技术为牵引,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最终实现产业结构深度转型与升级。


加强原始创新策源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一环。原始创新是指在承担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首创性、突破性且往往是颠覆性和引领性的创新成果。工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领域之一。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是科技创新,需要在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持续推动产业竞争力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转化。当前,我国创新链产业链中还存在着不少“软肋”,特别是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引领未来发展的前沿颠覆性技术储备还不够充分。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解决方案,最迫切的就是加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早走一步、跑快一步,就能够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抢占先机,为国家的发展和安全赢得战略主动。对于创新优势地区,要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中发挥创新策源作用,形成辐射和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国家高新区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承载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实体经济。国家高新区是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近年来,国家高新区不断深化改革探索,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密切对接,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为新时期高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23年年底,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8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约14%。支撑建设了3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了1/3的高新技术企业、2/3的科创板上市企业。聚集了近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78%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和拥有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的近一半,创新策源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持续强化,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


中关村始终在强化原始创新策源、推动新型工业化方面发挥引领作用。2024年4月,工信部、科技部、北京市政府联合印发《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支持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率先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达到8.7万亿元,在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稳居第一。中关村的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机器人、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广泛应用,有效推动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关村加强原始创新策源,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全面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新时期更好发挥对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中关村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具有突出的科技创新优势和条件

中关村充分发挥科教创新资源富集的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作出更大贡献。


创新策源能力全球领先。中关村依托90余所在京高校、1000余个科研院所、4个国家实验室、7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9家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以及800多位两院院士等在京创新资源优势,形成全球领先的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涌现出国内首个自主可控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创新成果。自然集团、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显示,北京连续2年排名全球第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显示,北京位居全球第三;高被引科学家数量411人次,位居全球创新城市第一。


前沿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中关村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3年,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约为4.7万亿元,人工智能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球前列。截至目前,全国已备案上线大模型183款,其中中关村68款;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通道并获批上市的品种38个,获批上市的AI三类医疗器械产品29个,均居国内首位;先进制造、现代交通、新材料、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四大重点产业领域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首台国产12英寸晶边刻蚀机面世,世界首款碳纳米管芯片产品成功研发,自动驾驶测试车辆数、安全行驶总里程等居全国前列。


优质企业梯队加速形成。中关村构建了“大企业强、独角兽企业多、中小企业活”的创新企业矩阵。2023年,中关村新注册科技型企业达5.15万家,平均每天诞生超过140家科技型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筑基扩容”“小升规”“规升强”三大工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96万家。发布“独角兽十条”政策,拥有独角兽企业9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15家。


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涌动。中关村集聚了近5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600家联盟协会、民非组织,以及上千家法律、会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全国率先支持设立25家标杆孵化器。私募股权投资活跃度持续处于国内主要省市前列,设立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国务院批复设立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中关村综合保税区。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等六大中心落地中关村。高水平建设了23家中关村特色产业园。牵头成立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合作园区加快建设。


三、探索以原始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中关村路径

三十多年来,中关村坚持科技创新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瞄准制约创新创业和产业化推进的“痛点”“堵点”,提供一系列突破性改革措施保障,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一) 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的着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2019年、2021年、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向中关村论坛致贺,强调中关村要“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中关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中关村始终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全过程,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和人才保障,汇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特别是注重发挥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等协同运行工作机制作用,由各部门建立完善密切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协调联动,严格督查跟踪监测,推动新型工业化跑出加速度。


(二) 坚持使命驱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

中关村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新路子,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服务在京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加强基础研究、培育世界级科技企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等方面形成引领态势,积极抢占全球科技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打造出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例如,为推动芯片产业发展,保障汽车供应链安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累计发布3批共33个车规级芯片榜单任务,推动车规级芯片关键产品研制,带动数十款芯片实现技术突破。


(三) 坚持深化改革,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中关村依托首都密集的科教智力资源,坚持深化创新机制改革,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推动科技创新高水平发展。中关村深入推进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24条措施,国家和市级部门累计出台50余项配套政策,21项试点政策已在中关村全域推广,试点突破和压力测试作用日益凸显。例如,推广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制度、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等,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率先开展基础研究税收政策试点、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等试点政策,推动实施国企研发准备金制度等做法,将在全国推行。此外,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标杆孵化器培育等方面,出台实施新一批创新举措。推动设立12年投资长周期的50亿元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基金,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四) 坚持创新引领,抢占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推动基础前沿探索与研究成果应用转化相结合,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领域加快研发突破。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方案,明确“4+7+X”领域布局,全方位部署六大行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计划,梳理形成265项技术清单和160多家优势单位,确定5大领域9大专项的攻坚路线图。例如,支持微芯院研发新一代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可应用于超大规模区块链算力集群。支持量子院研发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与经典计算进行深度融合。依托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HICOOL全球创业大赛等赛事平台,构建硬科技企业挖掘培育生态体系,建立了 “硬科技初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领军企业” 的企业梯度培养体系。出台创新联合体组建工作指引,支持小米等领军企业牵头组建27个创新联合体,完成核心技术攻关与试验验证。推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建设,三一重工入选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小米“黑灯工厂”成为世界级行业标杆。


(五)坚持辐射带动,深化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中关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出台《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2023)》,以制度建设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高水平推动中关村雄安新区、滨海、宝坻和保定合作园区建设,积极促进北京科技服务标准、模式、技术向津冀延伸。以“六链五群”构建高精尖产业发展格局。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动京津冀高精尖重点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积极构建京津冀科技成果共享库。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6758项;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截至目前,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10622家。


(六) 坚持合作共赢,加快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中关村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全球创新网络枢纽地位持续提高。着力建设世界高水平人才集聚地,以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一流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为重要平台,开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工作,加大力度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建设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率先开展外籍人才在华永久居留“直通车”和积分评估等试点。创新链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中关村聚集了3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49家外资研发中心,在海外设立了19个联络处,上市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近千家。持续高水平建设国际化创新交流合作平台,历经多年发展的中关村论坛,已成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和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一张闪亮名片。


四、奋力谱写中关村新型工业化发展新篇章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中关村将在工信部的指导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工作部署,深刻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落实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继续高举改革旗帜、走在改革前列,加快打造全球领先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为推动新型工业化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建成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


(一)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中关村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完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位和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大合力。实施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机接口等领域产出一批前瞻性、颠覆性技术成果,在人形机器人、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等领域持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率先实现基础前沿领域领先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完善“专业化+市场化”科技成果服务体系,探索财政资金支持与股权投资相结合的“拨投联动”方式,推广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建设赋能型的概念验证平台、技术转移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和孵化平台,持续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中关村转化落地。


(二)建设工业智脑,加快AI赋能新型工业化

充分发挥中关村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先发优势,加快推进工业智能和工业大脑建设,加强工业领域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和场景应用。搭建具身智能应用试验场,验证物流仓储、生产制造、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科研探索等场景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性能,持续提升具身智能的智能水平。用好工业企业场景,面向各细分工业领域,搭建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等大模型智能平台。通过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分析处理、深度学习等能力,基于海量工业数据深度挖掘潜在规律,重塑工业产品研发生产流程和方式,探索新型工业化发展范式。实施“数智转型”行动,支持制造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实施上云上平台改造,推荐优质企业申报国家数字化赋能相关试点项目。


(三)支持企业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力有效地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卡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揭榜人”开展产业攻关。围绕中关村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品牌、设计研发能力、仪器设备、试验场地,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专利布局等方面加强中小企业合作。


(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强化集成电路、仪器仪表、工业软件等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成果应用,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优势领域强化国家标准制定和重点产业布局,根据产业细分领域差异化打造生态引领型、短板突破型、强链补链型产业创新平台。全面落实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任务,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主体实施攻关任务,形成标志性攻关产品。发展人形机器人、氢能、商业航天、6G、量子等新领域新赛道,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五)推进高水平协同开放发展

加快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合作园区,牵头推进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相关工作。引导中关村适用科技成果在津冀地区转移转化,优化高端零部件、敏捷制造等配套能力,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快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弥合产业链断层。强化中关村论坛国家级平台的国际影响力,围绕新型工业化的国际合作,设立平行论坛。搭建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平台,与创新先进国家和地区开展园区共建合作、产业创新合作。完善企业拓展海外业务的支持政策,进一步吸引全球知名制造业企业到中关村建设外资研发中心和新型工业化制造业基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着力提升开放创新服务体系整体效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上一篇:平顶山重点产业群链培育上是如何谋划推进的? 预计2025年产业规模将破4000亿
下一篇:低空经济要成为万亿级产业 需解决五大问题!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