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引领灾后恢复重建与长远发展。《房山区灾后恢复重建整体规划(2023年—2035年)》近日获市政府批准。依据这份统筹灾后村庄重建安置、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韧性城市建设等领域的专项规划,房山区将打造安全发展样板、宜居生活样板、高质量发展样板,谱写“一区一城”建设新篇章。
房山区是首都西南部重要生态屏障。规划提出,在房山区划定三大生态修复分区,分别为山前平原单元、大石河流域单元、拒马河流域单元,统筹生态要素系统恢复,加强生态环境承灾能力,全面提升生态空间品质。
规划明确,要构建“上蓄、中疏、下排、强韧、共治”的防洪体系,加快推进大石河、拒马河流域洪水控制性工程研究和建设,完善山区洪水控制体系,同时加强水域空间管控,确保建设用地防洪安全。针对滨水空间,规划也提出要预留超标洪水行泄空间,提升区域防洪韧性。
推广“平急两用”建设,提升应急救援组织能力,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规划提出的具体举措包括打造“平急两用”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应急道路交通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应急医疗保障体系及应急救援消防体系,打造“平急两用”的区域性综合应急救援中心和旅游服务设施。
2024年1月,作为全市首个“平急两用”示范项目,房山区十渡应急保障中心已具备使用条件,平时可作为体育活动中心、社区服务站等功能使用,应急时可作为保障中心,安排群众避险安置。十渡镇、河北镇、佛子庄乡4处安全应急小屋示范点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对全面提升城市运行保障能力具有关键作用。规划提出,构建多水源调配格局;加强雨污分流处理,建立“城乡一体、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截污和治污相协调”的污水处理体系;推进排涝体系建设,构建新城组团防洪防涝格局;补强山区电网薄弱环节,推进山区35千伏电力线路成环成网;促进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设13座通信堡垒基站。
“堡垒基站”可看作是普通通信基站和卫星站的综合体,设备机房还配备自启动柴油机房和蓄电池等动力系统,抵御地质灾害能力较强。当极端气候或自然灾害导致光缆中断时,基站会自动切换,使用通信卫星作为信号传输手段,保持基站通信功能不中断,有效保障语音、短信等基本通信功能。据了解,目前佛子庄乡堡垒基站已完工投用,其余堡垒基站年内陆续具备使用条件。
根据规划,房山区将继续推进灾损公路恢复重建,推进108新线高速公路、涞宝路新线高速公路规划建设,织密交通生命通道网络,保障出行需求。公路附属设施布局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加强空间预留。
为保障受灾群众安居乐业,规划明确,分类推进村庄安置,提高住宅防灾抗灾能力,提升设计与建设标准,同时加强村落风貌管控,融入区域山水格局。青龙湖镇北车营村在灾后通过另行选址、宅基地平移置换实现村民避险安置,先期建设的90户民宅已全部实现结构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