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政协常委、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改革办)主任刘玉臻:
近几年来,随着玄武岩纤维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玄武岩的开发、生产、应用有了质的飞跃,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国外玄武岩纤维生产企业仅有10多家,年产量不足5万吨。我国玄武岩纤维2022年产能6万吨左右,产量2.74万吨,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乌兰察布区发展玄武岩纤维产业既有资源优势、又有电力优势,建议从自治区层面抓紧布局,制定产业政策,占领技术高地,推动我区玄武岩纤维产业迅速做大做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一、基本情况
玄武岩纤维属于岩基新材料,是一种以天然玄武岩为原料,经过高温熔融和高速拉丝而制成的新型无机环保绿色高性能纤维材料,可承受拉力是钢筋的4倍,具有电绝缘、耐腐蚀、耐高温、防辐射等多种优异性能,在正常生产加工过程中无毒害、无污染,无废气、废水、废渣排放,产品废弃后可直接在环境中降解。玄武岩纤维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和国家重点新材料应用示范关键战略材料,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四大纤维之一,相关复合材料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建筑、交通、石化、环保、消防、轻工纺织、国防军工等领域。玄武岩纤维产业是“点石成金”的绿色环保新材料产业,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其应用空间和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
从全国看,四川省玄武岩纤维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从矿石开采、原丝生产、复合材料到应用产品的全产业链布局,在全国形成示范引领效应。从生产制造领域看,四川广安市落地了年产6万吨玄武岩原料的世界首条玄武岩纤维2400孔漏板拉丝智能化池窖生产线,围绕原丝生产到下游应用领域同步布局培育一大批科创型企业。从科技研发情况看,四川省围绕发展玄武岩纤维产业专门出台指导文件,推动重点地区与国内10余所高校合作,创建了国家玄武岩工程中心西部分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设立了院士工作站,组建了四川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研究院。四川省推动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的相关举措,为我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发展优势
发展玄武岩纤维产业的关键要素是原材料和电力成本,我区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矿产资源丰富。我区玄武岩资源储量丰富,品质优良。以乌兰察布市为例,全市玄武岩资源分布广泛,储量居全区第一,现有采矿权储量约1亿吨,矿石硬度高、杂质少,是华北地区玄武岩柱状节理发育最好的地区,是发展玄武岩纤维产业的首选矿石。二是新能源电价优势。我区占据全国57%的风能资源和超过21%的太阳能资源,极适宜发展高能耗、低排放、高弹性用电的玄武岩纤维产业。从玄武岩纤维的生产工艺上看,全电炉法电耗占总成本的60%,生产1吨玄武岩纤维大约耗电1万度左右,属于高能耗产业和弹性用电行业,使用绿电每吨可降低成本近1000元。借助我区的电价优势,可以大幅降低玄武岩纤维生产成本,推动国内相关企业向我区集聚,迅速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也可以很好地解决新能源就地消纳难题。
三、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体系不完善。玄武岩纤维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区还处于起步阶段,参与企业少、产业链条短,在人才引育、技术研发等方面尚未破题,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需要更多的企业加入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来推动其发展。二是政策支持不足。从四川省经验看,推动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政府支持引导是关键。目前,我区大部分地区未将玄武岩产业纳入招商引资目录,也未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有针对性地宣传推介少,产业吸引力不强。三是市场认知度较低。由于玄武岩纤维是一种新型材料,各级政府和企业界对其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了解不多、认识不足,制约了玄武岩纤维相关技术推广和市场应用,影响了产业发展步伐。
四、意见建议
一是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强化政府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将玄武岩纤维产业作为自治区新兴产业进行培育,纳入自治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制定全区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全区玄武岩开采利用专项规划,明确发展布局、发展方向、发展重点,促进各类玄武岩纤维制品的生产及推广应用,推动玄武岩纤维产业高水平发展。
二是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从自治区层面制定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指导意见,通过财政专项补助、融资贴息、应用补贴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在强化项目招引、降低企业用地用能成本、人才引育、金融赋能、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支持,大力推动玄武岩纤维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
三是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依托内蒙古新能源的成本优势,重点围绕连续玄武岩纤维生产、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制造以及汽车与运输行业、体育行业、消防行业、建筑与基础设施行业等终端应用领域,面向全国和重点地区开展玄武岩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加快引进玄武岩纤维生产应用领域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上下游产业链集中,将玄武岩纤维产业打造成为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是培育新材料产业科研高地。借鉴四川省经验做法,围绕稀土新材料、石墨烯、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等先进材料产业,鼓励区内科研机构、相关企业、重点园区与国内高校合作结成产业联盟,设立省级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科创平台。引导区内重点高校抓紧整合相关学科资源,以“一人一策”方式引进领军科学家和尖端人才,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形成高水平的研究应用专业学科。聚焦市场需求,搞活体制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为我区发展先进材料产业提供“源动力”和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