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发展规划目标 攀枝花市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发展规划目标](/uploads/ueditor/image/20221122/1669089246138284.png)
1. 近期目标(2022 — 2023 年)。
进入氢能产业全面起步期,在攀枝花市建成相对完善的氢能供应网络及应用推广体系,氢能技术支撑平台与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氢能示范项目有序推进。
氢能制备产业:2022 年,支持钢城集团欣宇化工开展氯碱化工副产氢提纯示范,达产后规模 1000 吨 / 年,以支撑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2023 年,力争完成龙蟒佰利联、攀钢等新建氯碱生产装置副产氢生产提纯项目及部分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的建设、完成四川能投电解水制氢基地项目的建设,初步形成以工业副产氢为基础,可再生能源制氢作为补充的稳定氢气供应体系。在市区内建成加氢综合能源站 2 座,保障氢能示范项目顺利开展。
氢能支撑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水、风、光、钒钛、工业副产物等资源,聚焦氢燃料电池及系统、钛双极板、储氢容器等重点领域,积极促成有关高校和重点优势企业在我市建立中试服务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加快推动氢能及新能源电池产业起步发展,打造氢能产业园。重点创新发展氢燃料电池、储氢容器等产业,突破发展绿色制氢及钒钛储氢材料等氢能产业,逐步完善储氢、运氢、加氢等氢能产业基础设施,积极在公共交通、物流运输、冶金等领域争取应用示范试点,加快打造绿色经济氢源基地和氢能基础设施、设备及应用示范基地。
氢能应用产业:氢能应用产业初期以示范为主,主要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在市内公交、城际客运、冷链物流、矿山重卡、城市环卫逐步替换成氢燃料电池汽车,力争开通交通示范线 2 条,运行矿山重卡 30 辆,通过示范运行促进氢能交通的应用。开展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提升氢能供给能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设备的技术进步。开展天然气管道掺氢示范,降低氢气输运成本,扩展氢能的应用范围。
2. 中期目标(2024 — 2026 年)。
进入氢能产业加速发展期,全市氢能产业规模稳定增长,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氢能应用场景基本成熟,氢能产业链布局基本完善,氢能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氢能产业示范城市 " 建设深入推进。
氢能制备产业:支持市内具备条件的焦化企业开展焦炉煤气提纯制氢,大力发展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制氢,形成工业副产氢与可再生能源制氢并重的氢气供应体系,力争制氢规模超过 1 万吨 / 年,成为 " 攀枝花—凉山—雅安—成都 " 绿色氢路重要节点城市,具备面向川渝、辐射全国的氢能供应能力,力争建成一个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及若干分布式供氢项目,力争建成加氢综合能源站 5 座。
氢能支撑产业:氢能产业园初步建成,氢燃料电池开始批量供货,力争达到 2000 台套 / 年规模;钛双极板开始商业化,初步具备批量生产能力,力争达到 30 万片 / 年规模;导入 PEM 电解水系统生产线,力争达到 500 套 / 年规模;钒钛基储氢材料完成中试。引进空压机、控制器、氢循环泵、车用储氢罐、氢气阀门、加氢站核心装备等辅助系统产业,对氢能产业链进行补链。引进商用车整车制造企业,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本土化生产,力争达到 4000 台 / 年规模。力争实现氢能产业产值 50 亿以上,基本建成 " 氢能产业示范城市 "。
氢能应用产业:氢能产业中期以快速推广应用为主,下游应用需求迅速放大。氢燃料电池汽车相比较传统企业具有竞争力,在公交、重卡、环卫领域应用比例进一步扩大;大型氢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大型通讯基站、医院、商场、电站和工业园区、工厂等场景得到推广应用;小型氢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开展家庭应用示范;天然气管道掺氢开展区域性的示范应用;工业锅炉掺氢燃烧和氢冶金完成中试。
3. 远期目标(2027 — 2030 年)。
进入氢能产业塑造优势期,氢能产业成为推动攀枝花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氢能产业由示范带动转向为市场拉动,氢能产业链布局趋于完善,氢能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氢能应用形成多元化格局,钛双极板、钒钛系储氢合金制造等优势产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全面建成 " 氢能产业示范城市 "。
氢能制备产业:建成以集中式供氢和分布式供氢相结合的氢气供应体系,力争制氢规模达到 10 万吨 / 年,绿氢占比进一步提高;与金沙江区域 " 中圈 " 城市协同,形成全国领先的氢能供给枢纽,具备面向全国乃至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氢能供应能力。
氢能支撑产业:形成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集群,氢燃料电池系统、钛双极板、辅助系统、储氢材料等产业规模的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氢能产业力争实现产值 300 亿元以上,全面建成 " 氢能产业示范城市 "。
氢能应用产业:氢能产业远期将充分市场化竞争,成为攀枝花经济支柱之一。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在公交、重卡、环卫领域应用占比进一步提高;绿氢合成氨、合成甲醇等清洁化工产业初具规模;氢冶金进入产业化阶段,初步完成传统钢铁冶炼的氢冶金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