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产业要闻

产业集群对产业发展的意义 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及对策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21-05-27  点击:4249
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有哪些思路及对策,通过对德、美、日研究得出:1.政府应在引导扶持产业集群方面主动作为;2.风险资本有助于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3.“赛马机制”是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普遍路径;4.中介机构是产业集群的重要参与主体

      一、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有哪些思路及对策,下面随中机院小编一起来看看:
  (一)德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
  1.政府制定多层次、覆盖范围较广的产业政策
  德国联邦政府制定的政策主要可分 为4类:第一类是单一领域的产业政策,第二类是区域协调类的集群政策,前两类政策主要由联邦教育和研究部负责;第三类是关注不同集群网络的协调发展政策,由联邦经济事务和能源部负责,更多关注中小企业和集群网络的管理;第四类是没有行业和地区限制的政策。

  2.“赛马机制”有助于加快建立产业集群
  德国政府的产业集群政策实施大多采用“赛马机制”,即各地区通过方案竞争获得联邦政府的项目资助,在地方政府间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把集中式的选择和评估、分散式的竞争和实施结合起来,避免计划政策的僵化,调动了地方积极性,强化了地方网络。即使地方在竞争中失败,它也获得了一次合作机会,之后也可以自行组织建立相关集群。“赛马机制”依托于地方的产学研基础,目标是给予具有发展潜力的“马”帮助,而不是创造“一匹马”。

  3.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根据2009年联邦经济与技术部针对75个顶尖集群的调查,德国主要有3种产业集群,自下而上的集群、外部发起的自上而下的集群和内部发起的自上而下的集群。自下而上的集群是市场自发形成的,约占总数的22%。由于没有核心管理组织,各成员通过工业、商业和研究等关系结成一个复杂的合作网络,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其产出绩效和国际化水平最高。外部发起的自上而下的集群是政府主导建设,占总数70%,是 德 国 最 主 要 的 集 群。管 理 集 中,发 展前期比较依赖政府资金。内部发起自上而下的集群一般由大学等研究机构建立,管理集中,比较依赖公共基金,市场化程度差,持续发展能力最弱。

  4.发达的技术转移体系为产业集群科技转化提供保障
  德国大学和研究机构都会直接参与市场活动,包括接受市场研发需求,定向开发新技术,以及和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用于商业化的技术和产品。上述机构的管理者普遍支持研究人员成立新公司直接促进知识商业化。集群组织不仅可以将大学和研究机构内部的技术转移机构、公共或私人技术转移机构与企业联系起来,促进不同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研究合作,而且通过集群内部大学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提高知识的应用水平。

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二)美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
  1.政府为硅谷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美国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主要扮 演3个角色:客户,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军事订单;政策制定者,通过立法、税收、拨款等方式,促进支撑硅谷发展的产学研机制;制度推动者,包括人才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等。美国政府向硅谷的公司采购高科技产品,订单数额较大,且相对稳定,使得对接的企业有稳定的预期和充足的资金,可放心从事技术研发和生产扩大,创新频率进一步增加,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另外,联邦政府推出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大大降低了科技企业的研发成本,建立合理的人才制度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有效维护科技企业核心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高技术人才在企业间自由流动,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2.科研院校为产业集群发展贡献技术和人才支撑
  美国硅谷拥有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 大 学 伯克利分校在内的8 所大学、9 所专科学院和33 所技工学校。这些学校为硅谷地区企业研发中心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支持。不论技术如何更迭,硅谷企业的研发创新始终处于世界最前沿。这与斯坦福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助推和引领密不可分。斯坦福大学支持硅谷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经验在于:明确大学教育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使命,鼓励学校人才创新创业,将有限的校园培育成为无限的研发平台,成为数量众多的硅谷企业研发中心的摇篮,成功支撑硅谷产业集群,使其始终处于世界技术前沿。

  3.风险投资制度对硅谷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在风险资本助力下,硅谷地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新体系,在新项目的研发中引入“赛马机制”,从而大大提高了研发的效率、灵活度和质量。其路径一般包括3个环节:识别市场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完成产品的技术研发。3个环节由不同主体、或同一主体的不同部门来承担,由此形成不同类型的研发模式。研究表明,“赛马机制”带来的利益提升要远大于它造成的资源浪费,因此被广泛采用。由于“赛马”的公平性,有资金需求的创新研发企业都可能在硅谷获得资本投资,用于初始阶段的研究和发展,其中的佼佼者将获得下一轮融资,每一轮投资选拔都会淘汰掉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

  (三)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
  1.政府负责统筹规划东京湾城市和产业布局从1950年代开始,日本就开始制定首都圈规划,到现在共完成5次规划,东京湾都市圈经过了雏形期、成长期、成型期和成熟期的发展阶段。其规划主要分为三大阶段,即抑制过度扩张、构筑城市网络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日本的首都圈规划目标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空间结构、功能布局过度集中等一系列问题,在宏观层面上为东京湾的产业集群布局奠定了政策基调,实现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布局和分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首都圈规划在东京湾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主要得益于一系列法律保障、完备的机构设置、相关的财政金融政策。

  2.建立特殊的企业合作网络和企业创新文化
  经连会(keiretsu)是 日 本 独 有 的 企 业 网 络,由相关公司通过相互持股结成紧密的企业集团,主要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两种类型。横向结构的经连会内部企业交叉持股,并以主银行作为主要资本来源。纵向结构的经连会又可分为生产型和销售型经连会,生产型经连会以一家核心制造企业为中心,聚集多家零部件供应商;销售型经连会以一家核心制造商或综合商社为中心,通过商品流通渠道和各级批发商和零售商形成合作。经连会这一合作网络形式在日本企业迅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连接了银行和大企业,可以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而且构建了不同类型企业的合作网络。经连会内有3种核心企业,银行、综合商社(涉及流通、金融与咨询业务的大型跨国公司)和制造企业。在日本拓展海外市场时,银行提供风险评估、征信调查和融资服务,综合商社提供原材料、销售和技术等市场信息,制造企业在其基础上进行长期规划和产品的设计与生产。

  3.创新政策引领产业集群持续优化升级
  1995年,日 本 颁 布《科学技术基本法》,确 立了科技立国的基本方针,并在1996年开始实施5年一期的“科学基本计划”,实现从“知识的扩散与传播”到“知识的创新”的转变,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一是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科学基本计划建设合作网络。二是引导成立科学中介机构,促进官产学交流。三是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项目资助的方式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四是建立技术转移机构 TLO,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四)经验总结
  德、美、日在推动建立世界级产业集群方面尽管采取的方式有所差异,但这些国家的共同经验值得借鉴。
  1.政府应在引导扶持产业集群方面主动作为

  尽管德、美、日都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各级政府很少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然而事实证明,在产业集群的发展初期,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在这个阶段,政府在以下方面主动作为:提供早期资本,帮助建立企业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关系,为技术转移和商业开发提供优惠政策;提供政府采购订单,支持有潜力的企业持续稳定投入研发;发布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企业预期,协调区域发展,通过中央决策、区域协调的方式进行区域整合;制定有差别的财税优惠政策,切实降低目标企业的经营负担等。但必须认识到当前所有知名的世界级产业集群都不是政策扶持的结果,而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因此,政府在扶持产业集群建设方面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尽快实现选择性政策向竞争性和功能性政策的转变。

  2.风险资本有助于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许多 日 后 知名的大企业在初创期常常因为独特的商业模式或者经营理念不被社会认同,难以获得政府和银行支持,而此时正需风险资本发挥作用。风险资本不仅可以识别市场需求,为有潜力的初创企业提供早期融资,获得资本收益后进行再一轮投资,形成资本循环,而且由于风投往往联系众多企业,对整体市场格局深有研究,因此可以在不同的企业之间 进 行 协 调,打 造 企 业 联 合 网 络,建 立 分 工 体系,防止恶性竞争。此外,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可通过风投建立与行业内其他公司的联系,共享人才和技术成果,促进产业共享。产业集群发展进入成熟期后,政府的影响会逐渐淡化,集群组织更多按照市场模式运作,风险资本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得以发挥。

  3.“赛马机制”是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普遍路径
  “赛马机制”是德国和美国培养产业集群的共同经验,前者的竞争发生在地区之间,胜出者可获得联邦政府的项目资助;后者发生在企业之间,胜出者可获得风险资本的青睐。以德国的“赛 马 机制”为例,其优势体现为:一是不同地区之间可以进行多样性竞争,调动地方不同主体建设产业网络的积极性。二是竞争方案是地方各参与者“自 下 而上”共同开发,地区内的项目申请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问题和需求自由选择合作组织形式与合作伙伴,而非执行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意志,减少政府失灵现象,避免出现集中化“一刀切”的政策方案。三是在联邦政府的激励下,许多主体实现了重要的第一次合作,激励各主体进行专业化劳动分工,为地方集群网络的建立提供经验。四是与常规计划相比,竞赛会获得更多社会关注,政府决策压力更高,导致决策程序的设计更加透明。五是独立的第三方评审团可实现专业化评估,减少政府人员知识不足和腐败关系导致的决策失误。

  4.中介机构是产业集群的重要参与主体
  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构成主体里,除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外,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中介机构也不可或缺。为满足集群里技术转移的需求,德国成立了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它是德国最大的技术转移中心,通过市场化运作,提供咨询和技术转移服务,搭建政府、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合作网络。日本政府批准建立技术转移 机 构(TLO)超 过50家,它 有 力 推 动 大学和研究机构向企业转移科研成果,促进了知识的商业 化。为 满 足 集 群 里 高 技 术 企 业 融 资 的 需求,美国积极发展风险资本市场,其风险投资规模接近全球风投的一半。

       二、产业集群对产业发展的意义
  1. 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首先,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进一步加深区域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大大降低因企业间频繁交易而产生的交通运输成本。其次,还有很多相应的研发服务机构及专业人才,容易产生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效应,促进区域的创新。再者,由于集群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新企业在此发展,可以面临更多的市场机遇,获得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及人才支持,降低市场风险。这些都可以扩大区域产业的规模,增强集聚体自身的竞争能力,从而扩大和加强集聚效应。

  2. 产业集群的关联效应。区域核心产业的集聚对上下游关联产业产生更为强烈的需求,从而推动这些关联产业发展,进而在一个地方形成从原料供应、元件配套、模具设计、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这种效应就像块根作物一样,通过分化、膨胀和生长,产生加倍的经济效益。

  3. 产业集群的扩散效应。随着主导产业的延伸和关联产业的出现,众多企业的联合需求将促成专业化市场的出现和辅助性服务行业的形成,特定产业集群所在地区的人口将大规模增长,这必将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大城镇化的推进,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上一篇:广西石漠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建议
下一篇:长三角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主要思路和对策建议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