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油加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品质量不断改善,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城乡居民营养、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劳动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总体来看, 中国粮油加工业仍处于总量增长阶段, 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 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迫切需要尽快地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推动粮油加工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带着这一课题, 我们对“十一五”以来, 中国粮油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对粮油加工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 对“十二五”期间粮油加工产业园区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
1 基本情况及特点
1.1 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备, 功能逐步完善
近年来, 园区建设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土地、税收、金融、项目布局等方面都享受了很大的政策优惠。大部分园区实现了“七通一平”, 主要路网及雨污管线、采暖锅炉、消防站、通讯设施、气、水、电一应俱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些地方利用“退城进郊”政策, 通过有偿转让和盘活闲置资产, 把资产变为资金, 加大新建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 “筑巢引凤”, 效果显著。
1.2 园区主业功效日渐突出, 结构趋于优化
园区大多结合当地资源优势, 围绕主要粮食品种进行专业化生产。如吉林的玉米加工产业园区、黑龙江的稻谷加工产业园区、湖北的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安徽的油脂加工产业园区、内蒙的马铃薯加工产业园区等。这些园区由于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大, 在产品开发和产能上具有较大优势, 其主业的影响日益突出, 逐渐成为园区的主导产业, 吸引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1.3 园区产业链条衔接紧密, 作用更加明显
园区十分注重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 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种植, 保证原料的质量和来源, 同时, 积极拓宽销售渠道, 引导产业向上游的基地和下游的市场延伸。
1.4 园区综合利用循环往复, 应用更为科学
对现有资源综合利用, 开展是园区的一大优势。许多地方在园区中推行“全产业链加工”, 稻壳发电直接并网, 米糠油精炼以及对稻壳灰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既解决了产品的升级换代问题, 又缓解了企业扩产对能源的需求压力, 达到了节能、节水、减排的综合效果。
1.5 园区综合水平大幅提升, 技术相对领先
相对于单一企业而言, 园区由于汇聚了众多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 在产品研发和成果应用上大多处于领先位置, 围绕着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杂粮及薯类等粮食作物的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稻壳、米糠、胚芽、薯渣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得到普遍推广。
2 存在的问题
2.1 整体水平不高, 园区实力亟待增强
近几年, 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建设由于缺乏部门的统一指导, 布局分散、规模偏小,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部分园区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 园区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亟待增强。
2.2 产业集聚优势不明显, 园区功能有待完善
受部门、行业、体制等方面限制, 市场调配资源和要素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资源整合难以推进, 产业集聚优势不突出, 园区内各企业之间上下游产品难以形成配套生产, 园区功能尚需完善。
2.3 区域发展不平衡, 产业布局不尽合理
东部沿海地区虽然对粮油产品需求较为旺盛, 但由于土地资源紧张, 新建园区成本较高;而西北地区虽然有杂粮、薯类资源优势, 但基础较差, 资金紧张, 难以推进园区建设。
2.4 粮源、资金和人才紧缺, 发展瓶颈尚待破解
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 园区的规模较大, 对粮源、资金和人才的需求较大, 这些因素限制了部分地方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2.5 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发展环境亟待优化
主要表现在政策扶持、资金倾斜、税费减免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仍不能适应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发展的需要, 适用于粮食加工产业园区的担保平台尚未建立。
3 园区建设的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
3.1 市场需求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 国内大米生产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西、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9省, 约占总量的4/5;面粉生产集中在黄淮海地区5省 (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 , 加工总量占全国面粉产量的3/4。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 》 (以下简称“千亿斤规划”) , 到2015年, 稻谷产量达到19 000万吨, 小麦产量达到11 000万吨, 产量向东北、黄淮海和长江流域核心产区集中, 为园区建设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
3.2 发展趋势
一是园区的布局趋于合理。未来5年, 稻谷、小麦、玉米、粗粮加工产业园区将主要布局于产区;进口油料加工集中在沿海及沿长江区域。二是米面油饲料等多个产业园区协同布局更显优势。米、面、油产业特征类似, 产成品物流、供销渠道具有一定共性, 可以做到贸易物流加工储备以及米糠、麸皮、饼粕等副产品综合利用一体化。三是先进产能将逐步扩大。适于园区大规模生产的大型粮油加工装备将得到开发和应用, 淘汰落后产能将成为必然趋势。四是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园区内众多企业共享码头、仓库、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将有较大提升, 企业生产、运输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五是园区管理趋于专业化。在单一企业的产业园区, 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将更加专业化, 手段更加现代化。
4 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4.1 大力发展专业化粮油加工产业园区
重点支持大型专业化粮油加工产业园区建设, 使之成为粮油加工业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鼓励和支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专业化粮油加工产业园区, 做大做长产业链条, 引领粮油加工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4.2 积极推进综合性粮油加工产业园区建设
积极争取相关政策, 整合现有资源, 打造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粮油加工产业园区, 使其不但成为当地粮食产业发展的龙头, 还要成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载体, 承担国家临时储备、应急加工等任务, 实现粮食加工与购销、仓储、物流、储备、供应的有效对接, 更好地为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作用。
4.3 正确引导集群式粮油加工产业聚集区的发展
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因势利导, 培育粮食专业市场和产业基地, 依托市场发展产业, 吸引同类粮食加工企业“扎堆”发展, 并按照市场竞争法则, 优胜劣汰, 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
4.4 增强园区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园区技术水平
鼓励和支持园区设立研发中心, 与当地科研院校共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搞好项目的开发和储备。加快园区技术改造升级, 推广先进实用的高效、低耗、节能、环保、安全技术, 搞好主产品的深度开发以及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增值效益。
4.5 强化管理, 打造新型产业园区
通过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和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 加强园区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提高园区的管理水平, 推进园区管理工作与现代化管理水平接轨, 把园区建设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整洁、技术进步和持续发展的粮食产业发展基地。
5 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 积极稳妥推进
国家和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粮油加工产业园区的建设, 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园区的规划、布局、立项、相关政策的协调和项目资金的筹措。
5.2 加大整合力度, 促进产业集聚
一是鼓励各地结合实际, 对现有的粮食购销、仓储、加工企业资产以及其他闲置资产, 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整合, 盘活存量资产, 组建综合性粮食加工产业园区;二是整合公共资源, 建立服务平台, 围绕大型龙头企业, 培育主导产业, 吸引生产要素和相关产业快速集聚, 形成专业化粮油加工产业园区。
5.3 加快项目建设, 带动园区发展
结合国家粮食产业政策, 抓住的有利时机, 组织和承接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综合效益优的粮食加工项目落户园区, 同时, 加大粮食储备、物流、检验等配套设施投入, 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服务, 带动园区的发展。
5.4 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产业层次
组织和引导园区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建设优质化、专用化、标准化、规模化粮食生产基地, 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和支持园区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 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和推进园区企业通过资产和品牌整合周边企业, 优化产业结构, 淘汰落后产能, 提升产业层次。
5.5 完善相关政策, 推动园区建设
积极争取促进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 使国家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科技与人才政策更多地向园区倾斜。各地也可结合实际, 配套出台其他相关政策 (用水、用电、用气、用地等政策) , 推动园区的快速发展。
5.6 加强创新能力, 提高经营水平
充分调动全社会科技力量, 积极参与园区建设, 支持具备条件的园区建立自主创新研发平台 (包括实验室和实验基地) 或与相关粮食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共同搭建资源共享的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 为园区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